我 心 歸 去
高一(1)班 張凱杰
“可堪回首,佛貍祠下,一片神鴉社鼓。”
讀之,我心顫動:遙遠(yuǎn)的北魏竟有如此威風(fēng)!“北魏”二字讓我心顫動;“拓跋”二字讓我心顫動;“鮮卑”二字讓我心顫動;而老師“現(xiàn)在沒有了”一句話,更讓我心顫動!
聽韓老師“文史相間”的語文課,讀辛棄疾懷古傷今的《永遇樂?京口北固亭懷古》,我的心境是獨一無二的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揮師南下,一路追擊劉義隆的敗軍至瓜步山。我仿佛看見率領(lǐng)千軍萬馬的北魏君王英姿颯爽,在長江邊仰天長嘯,舉杯慶賀,建祠記功……一千五百多年前鮮卑族首領(lǐng)蕩氣回腸的英雄故事,讓我這個和“拓跋”氏有那么一丁點兒關(guān)系的無名小卒熱血沸騰。
“胡王建祠,宋人祭祀”,對于南宋的辛棄疾是民族恥家國恨,而被侵犯的北魏將敵人碾回得勝的典故于我則“心有戚戚焉”----是沉默了上千年的祖先的呼喚,讓一個鮮卑族的后代聽見“拓跋燾”三字時,自豪之情在心中涌動。
我的母親姓采。通查歷史文獻和家譜,可知“采”氏是鮮卑的后人。北魏孝文帝時期漢化改革,孝文帝拓跋宏的庶二弟拓跋俁漢化有功,受賜“采”姓。隨漢化的逐漸深入,其后世子孫和漢民族融合,一路向南遷徙,并定居于荊楚之地。我幼時曾慶幸自己姓張而非姓采,不然叫做“菜凱杰”聽起來得有多別扭。然而此時,我卻嘲笑自己的孤陋寡聞!采氏如此少見,我為什么沒有問祖尋宗呢?北魏在歷史上聲名赫赫,我為什么一點兒都不了解呢?直到上了這節(jié)語文課,我才剛剛知道,北魏處在南北朝時期??杀。⊥匕鲜显缫崖暶h(yuǎn)揚,飲馬長江,立祠示勝;而我直到今天才知道有佛貍祠這么一個地方,有拓跋燾這么一位英雄……
總以為消逝的歷史,積滿歲月的塵土該是薄涼難當(dāng),卻未料還有余溫從指間劃過。是的,鮮卑族現(xiàn)在沒有了,經(jīng)歷漢化,成為歷史了。但依然有鮮卑人的血在流動,依然有南北朝的歷史在等人回味。拓跋氏的歷史、北魏的歷史、鮮卑的歷史就在網(wǎng)絡(luò)上、史料上、家譜上。而我,一個背負(fù)著祖先希望卻不求上進的普通高中生,為什么不能舍棄打游戲的時間,去追尋一千五百年前,草原上的落日長煙,祖輩們策馬追風(fēng)、馳騁萬里云天的豪放身影,激起我耀祖揚宗的沖動?
幾年前,我曾背著簡單的行囊踏上草原;幾年后,我將帶著尋根的心情,再去一趟大草原!
韓強老師點評:
歷史離我們并不遙遠(yuǎn),閱讀中“心有戚戚焉”的事時有發(fā)生。且不論此生是否真有鮮卑血統(tǒng),僅“心有一顫即刨根問底”的學(xué)習(xí)態(tài)度,就讓語文學(xué)習(xí)多了一份魅力,多了一份收獲。